20年前,陈佩斯和央视对簿公堂,朱时茂誓死力挺好友。二十年后的今天,陈佩斯面临《戏台》资金断裂的困境,朱时茂毫不犹豫连夜送来资金,只为避免兄弟受苦……这样的情谊,真是难得一见,堪比古代宫廷中的深厚情感!就像北宋宫廷里的刘娥和杨淑妃,虽然她们相识时并不显赫,但彼此扶持,最后共成大业。
刘娥的早年,简直可以用“漂泊”来形容。她出生在蜀地,孤苦无依,嫁给了银匠龚美,后被送入当时尚为襄王的赵恒(即宋真宗)府中。由于出身低微,刘娥曾两度被宋太宗逐出王府,只得在汴京街头租住小屋,靠龚美打银子和自己唱曲勉强度日。
这时的杨氏,刚以“御侍”身份入宫,比刘娥年轻几岁,性格温和。她注意到,尽管刘娥屡次被驱逐,赵恒却始终暗中关心她。一天,赵恒悄悄召见刘娥,杨氏奉命送茶时,看到刘娥穿着旧衣服,冻得手指发红,但她依然挺直腰背,接过茶盏,低声道谢,眼中没有怨言,只有坚毅。
展开剩余76%杨氏感动不已,在赵恒离开后,她返回,将一包新烤的栗子塞给刘娥:“外面寒冷,拿着温暖手心,也能吃点东西。”刘娥愣住了,这一天,她终于感受到一份真诚的关怀。她拿着温热的栗子,目送杨氏离开时轻声说:“多谢妹妹。”
“妹妹”这两个字,成了她们情谊的开始。从此,杨氏常借“送针线”和“传口信”的名义,偷偷给刘娥送去衣物、食物,甚至悄悄告诉她:“襄王又在书房念叨你了。”刘娥常说:“当年汴京的寒风凛冽,是她给了我第一缕温暖。”
赵恒即位后,不顾朝臣反对,将刘娥接回宫中,封为美人。然而,刘娥“二婚”的身份和无子嗣的现实,依然让她在后宫中艰难行走。此时,杨氏已升为才人,二人同住一宫,日渐成为彼此最知心的朋友。
刘娥喜爱读史,常常在夜晚看《汉书》,杨氏则陪在一旁做针线。每当刘娥读到“吕后专权”时,她总是感慨:“权力真能让人变成孤家寡人吗?”杨氏会放下手中的针线,认真对她说:“姐姐不是那种人,你要权力,是想站稳脚跟,保护自己,也保护陛下。”
杨氏理解刘娥的“野心”,那并非贪欲,而是底层女子在宫廷生存的铠甲。刘娥也明白杨氏的“不争”,她并非懦弱,而是看透了后宫争宠的虚伪,宁愿守住一份安稳。一次,赵恒问杨氏:“你常跟着刘美人,不怕别人说你依附她吗?”杨氏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她待我真心,我敬她的品性,这与依附无关。”
她们的默契体现在细微的举动中:刘娥议事晚了,杨氏会留一盏灯、一碗热汤;杨氏感到寒冷时,刘娥亲自为她煎药,并责怪宫人照顾不周。宫中有人传言刘娥心机深重,杨氏便笑着替她澄清:“姐姐性格直率,心里装不住事,昨天还为后厨克扣小太监的月钱生气呢。”这句话便替刘娥挡住了流言。
真宗年纪渐长,无子嗣,继承问题成了他的心病。后来,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一个儿子(即宋仁宗赵祯),按宫中惯例,刘娥“借子”抚养。杨氏立刻表示:“姐姐忙于侍奉陛下,这孩子,我陪你一起带大。”
从此,两人共同抚养赵祯,成了赵祯的“双母”。刘娥教他《论语》,讲解“为政以德”;杨氏则陪着他玩耍,为他缝制虎头鞋。赵祯小时候常常因体弱哭闹,刘娥累了,杨氏便抱着他哄到天亮。
有一次,赵祯想吃海鲜,刘娥怕他伤脾胃,严令禁止。然而,杨氏偷偷给他藏了几颗虾仁,混在粥里喂他,并笑着说:“太后要罚,就罚我吧,儿子饿着呢。”刘娥知道后,并没有生气,只轻叹道:“你啊,太宠他了。”语气中却充满纵容。
赵祯长大后,跟她们两位都极为亲近,喊刘娥“大娘娘”,喊杨氏“小娘娘”。他曾对左右说:“大娘娘教我如何做人君,小娘娘教我如何做人。”而刘娥与杨氏也因为这个“孩子”,真正成为了家人。
真宗驾崩后,赵祯年幼,刘娥作为太后垂帘听政,成为北宋的实际掌权者。朝堂中暗流涌动,有大臣非议她“牝鸡司晨”,有外戚企图攀附夺权,后宫亦有人蠢蠢欲动。
此时,杨氏已封为淑妃,成为刘娥最强大的支持者。她在后宫镇住风头,压制了流言蜚语;见刘娥因政务烦心,便劝她:“姐姐,放松些,街头那段日子都熬过来了,这点事算得了什么?”刘娥推行“交子”(世界最早的纸币)时遇到阻力,杨氏虽不懂政务,却陪她熬夜看奏折,说:“我不懂那些,只知道姐姐想做的定是对的。”
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一次朝议中,宰相寇准暗中策划“逼刘娥还政”。消息传到后宫,杨氏立刻找到刘娥:“他们要动姐姐,等于要动我们的江山,绝不能忍。”刘娥点头,二人默契配合,稳住了局面。事后,刘娥握着杨氏的手说:“若没有你,我真撑不住。”杨氏笑着回应:“姐姐忘了?当年街头那包栗子,我早想护着你了。”
刘娥晚年病重,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她拉着杨氏的手叮嘱:“我走后,咱儿(仁宗)大了,他心软,你得多帮衬着。别让他忘了,虽然我严厉,但始终心疼他。”杨氏泪眼盈盈地点头:“姐姐放心,我会记得。”
明道二年(1033年),刘娥去世,享年64岁。杨氏抚摸着她的棺木,回想四十年的相伴——从街头的寒风到宫廷深院,从共同守灯到一起面对风雨,泪水悄悄滑落。
仁宗按照刘娥的遗愿,尊杨氏为“保庆皇太后”,让她安享荣华。杨氏常坐在刘娥生前常坐的窗边,给仁宗讲述往事:“你大娘娘当年在蜀地,看到百姓疾苦,总说‘若有一日能说了算,定要让他们吃饱饭’,所以她才力推新政。”她从不提刘娥的严厉,只讲她的不易,仁宗渐渐明白了“大娘娘”那深藏的温柔。
景祐三年(1036年),杨氏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临终前,她看着仁宗,轻声说:“我要去见你大娘娘了,告诉她,咱儿很好,江山也很好。”仁
发布于:山东省长宏网-中国股票杠杆-在线配资网-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