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秋季,为了表彰在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,我军举行了首次大规模授衔仪式。此次授衔中,共有超过一千名将领被授予开国将帅称号,其中包括十位大将。黄克诚位列第三,仅次于粟裕和徐海东。除了战功卓越,黄克诚身上还有一些鲜明的个性特点。
首先,黄克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——不盲从,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。这种特质使他在红军时期经历了几次起伏。黄克诚早年便投身革命,并在红军中表现出色。1930年,红军攻打修水县城,敌人凭借坚固的防守顽强抵抗。为了打开突破口,黄克诚亲自带领突击队,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,架起云梯登上城墙,打开了城门,为最终胜利立下赫赫战功。
战后,彭德怀找到了黄克诚,虽然对他的勇敢表示赞赏,但也批评了他在战斗中亲自冲锋,并提醒他说:“下次不要再抡大刀往前冲,戴着那么大一副眼镜片,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。”虽然黄克诚多次立功,但因在某些作战中的意见不同,他也曾受到过降职的处理。比如,因反对进攻大城市,他第一次被降职,从师政委降为团政委。
展开剩余72%1930年冬,蒋介石调集十万重兵攻打红军,黄克诚在战斗中表现出色,升任红3军团第3师政委。过了一年多,因再次反对攻打赣州,他再次遭降职,由师政委降为营教导员。1932年底,蒋介石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,黄克诚带领部队屡次获胜,战后升任红4师政委。
随着长征的开始,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重大损失,黄克诚所在的红三军团也被调整,黄克诚被任命为第10团政委。尽管如此,黄克诚依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,认为以后应尽量避免与敌人硬拼,因此一度被认为缺乏必胜信心,遭降职为侦查科科长,并最终被降为普通战士。直到长征到达陕北,黄克诚才重新被启用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黄克诚先后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任职,参与了多次重要战斗,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特别是在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期间,他带领部队屡次与日伪军激战,最终将第三师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,威震敌胆。
黄克诚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他的战略眼光。抗战胜利后不久,他就向延安提出建议,主张立刻派兵进驻东北,并希望派遣更多的部队。他的建议得到了陈毅的认可,并被誉为“千里眼”。在延安的支持下,最终制定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方针,派遣大量精兵前往东北,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。黄克诚也随即率部进驻东北,在那里继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在东北,黄克诚经历了艰难的形势。有些人误传东北遍地是武器,但黄克诚谨慎行事,不轻信此说,带着部队全副武装出发,确保不被意外的困难所困扰。到达东北后,黄克诚担任了西满军区司令和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等职,并参与了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等多个关键战斗。
新中国成立后,黄克诚担任过湖南省委书记、国防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,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。然而,1959年以后,由于跟随彭德怀一起遭遇政治风波,黄克诚一度被边缘化,直到1977年才复出。
复出后,黄克诚的老部下、开国上将韩先楚第一个赶来探望。两人的关系有些复杂,源自八路军时期的往事。当时韩先楚曾是黄克诚的部下,因黄克诚对一些老干部不够信任,两人曾发生过摩擦。抗战胜利后,黄克诚曾因嫌3师不缺干部,拒绝让韩先楚加入。虽然他们的关系一度有些紧张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最终释怀,并因相似的性格和经历展开了愉快的会谈。
不久后,韩先楚和黄克诚都在同一年去世。两位将军在革命生涯中都以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战略眼光,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-中国股票杠杆-在线配资网-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